未雨綢繆


發佈日期:2021/04/17
  • 分享至:

20210417未雨綢繆.jpg

       朋友們吃飯聚會,雅芳一邊吃一邊用電話安排工作,只見她好不容易處理完事情,就開始計劃要去哪間銀行作定期存款賺取利息、幫老公安排健康餐單等等,整個晚上她都沒好好享受過食物,被一連串的代辦事項包圍。不容置疑,雅芳確實在財務、健康、孩子學業等的管理上做到井井有序,然而,當事情並不如雅芳所計劃那樣時,她會有很大的情緒。例如發現有另一間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比現在的更高,或者老公遲到使孩子趕不及上興趣班時,她便會感到憤怒。雅芳直言她的腦袋總是轉個不停,常要不斷盤算怎樣才是最好,有時候晚上也不能好好睡覺。

       其實,一個成熟的人,在管理生活方面確實需要妥善的規劃,甚至未雨綢繆,然而上文的雅芳,已出現焦慮的情緒,也就是她會不由自主地反覆想一些情境,甚至對失控的事情感到憤怒,這個時候,她就需要留意作出調適。像雅芳這種焦慮性格(並非焦慮症)的人,她的內在需求是“控制”,她需要控制生活每個環節來獲得安全感。為了滿足控制需求,他們往往會增加更多的條件,務求事情能按計劃進行。例如設定更準確的時間表或程序表,給予各崗位的人更明確的指令,正如雅芳要求丈夫在指定時間到指定地點接孩子到下一個活動地點。弔詭的是,控制越多,往往未必能帶來更高的安全感。訂定計劃的過程已讓當事人筋疲力盡,加上世間萬物原本就存在多變性,所以當計劃不如預期,除了因恐懼喪失安全感,引發憤怒的情緒,接踵而來的是心力交瘁的無助感。

       一個有控制需求的人,在學生年代藉由良好的讀書計劃及時間管理,妥善完成學校的要求,甚至能成為模範生,但隨着年紀增長,每天面對的事情更多,可控制的事情就會越少,失控的情況也越來越多,焦慮的情緒會比較明顯。隨着時代進步,以往中學才學的數學,現在小學生已掌握,人們傾向早熟,近年有不少學生也表示會因為反覆思量自己的表現,害怕表現不佳而失眠,若有相關情況,家長需要正視。

       事實上,安全感的問題來自個人的成長歷程,包括與父母的關係及成長中的經歷。安全感越低的人,控制需求往往越高,焦慮也越大。各位讀者,如果雅芳的故事讓你產生共鳴,甚至意識到自己或家人有控制性的行為,生活中過多的計劃或要求,甚至出現焦慮的情緒,請嘗試回想成長經歷,是什麼時候或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開始覺得凡事需要有充分計劃才安全?嘗試聆聽一下當時的心聲,安撫當時害怕的情緒。在探索的過程中,如果有情緒不穩或有疑惑,不妨找專業的心理輔導員或社工幫忙,他們將能幫助你更有效率地找回內心的安全感,降低控制行為及焦慮情緒。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 門 日 報




 
瀏覽次數:406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