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風格


發佈日期:2021/05/02
  • 分享至:

20210501依附風格.jpg

       阿芳獨立能幹,在外地讀大學,回來工作後很快就升任主管職務。最近,她與公司同事阿倫談戀愛。剛開始時,他們出雙入對,羨煞旁人。但幾個月後,開始見到阿倫一個人吃午飯,阿芳則只顧看電話,失去了昔日的活力。原來阿倫覺得阿芳太黐身,他形容自己難以呼吸。他雖然很愛阿芳,但不喜歡太過緊密。阿芳對於阿倫提出獨處的要求感到恐懼,她擔心這是分手的暗示。今天我們嘗試從依附風格來看看兩人的情況。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學家約翰 · 鮑比提出,小孩子一出生,就會與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這個關係讓孩子覺得不受外在威脅,能嘗試探索陌生世界,並發展與外在互動的方式,能有效參與社會。依附建立於幼童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包括主要照顧者是否時常臨在,有沒有足夠時間陪伴他;照顧者對孩子的需求是否敏感,例如能分辨孩子肚餓、想睡,以及照顧者是否能對孩子的需求即時給予回應,例如餵食、添衣等。如果都能做到,就會建立安全型依附風格。相反,如果主要照顧者時時不出現,例如長時間將孩子留在托兒所且沒有固定照顧者,孩子連建立依附關係的對象都沒有,他們會傾向不依附,漸漸發展成逃避型依附風格。此外,有些主要照顧者,人在但心不在,不能辨識孩子的需要,例如掛心其他事情,忽略了孩子,或因工作沒辦法穩定地回應孩子的需要。孩子面對主要照顧者若即若離,忽冷忽熱的照顧,他們會傾向發展焦慮型依附風格。

       我們嘗試用依附風格來分析阿芳及阿倫的故事。阿倫是逃避型依附風格,他認為親密關係會讓人失去自我,所以總是避免跟情人太過親密;而阿芳是焦慮型依附風格,這類風格的人渴望親密關係,卻總是疑神疑鬼,擔心伴侶會離開她。事實上,人人都有自己的依附風格,儘管不同依附風格的人相處確實會產生矛盾,但不代表不同風格的人不適合在一起,更不表示雙方不相愛。故事中阿芳及阿倫都有意願繼續發展戀情,然而依附風格不同,使得阿芳對找不到阿倫時會感到焦慮。阿倫可嘗試讓阿芳知道他的作息規劃,避免阿芳要旁敲側擊探問,因為當阿芳不斷詢問時,也會讓阿倫想要逃避。與此同時,阿芳要給予阿倫足夠的獨處時間,只要大家嘗試去認識及理解對方的需要,矛盾的關係就能改善。

       據心理學家研究,成人的依附風格確實有一部分來自幼年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但更多研究顯示,成長過程的經歷也影響依附風格。雖然逃避型及焦慮型依附風格給人比較負面的感覺,但卻應該只理解為個人風格,並非難以改變的。研究也指出,不少人曾改變依附風格,只是自己沒有察覺到,你呢?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 門 日 報




 
瀏覽次數:382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