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反被聰明誤


發佈日期:2019/07/20
  • 分享至:

  63111563557591609.jpg

十歲的外甥女找筆者訴苦。話說班上有一位老師們經常稱讚聰明及成績不錯的同學,平常兩人很要好,經常一起做報告及參加活動,但每次測驗完,這位同學都會追問她考幾分,最讓外甥女不舒服的是,如果那次測驗結果是這同學的成績比較高,她就都會露

出開心的表情,但如果外甥女的成績比較高,那位同學就會面無表情地走開,甚至幾天不理她。各位讀者,你或你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否遇過類似的情況?以下透過一個心理學實驗,我們嘗試了解那位同學的心理狀態。

  上世紀末,心理學家Muller和Dweck設計了兩個階段的心理實驗,實驗第一階段將學童分成兩組,要求他們作相同的測驗題,當學童完成測驗後,心理學家告訴第一組的學童成績結果,並稱讚他們非常聰明。心理學家同樣告訴第二組的學童成績結果,稱讚他們很努力所以獲得好成績。實驗第二階段,心理學家讓學童自由選擇較簡單或較困難的測驗題,以及可以選擇是否知道其他人的平均分數。這時候被稱讚聰明的第一組學童,普遍傾向選擇簡單一點的任務,也更希望知道其他人的平均得分;相反,第二組被稱讚努力的學童,則更多願意嘗試較困難的測驗,也不太在乎其他人的平均得分。

  經過上述第一階段的心理實驗,兩組學童產生不同的自我認知。第一組學童認為自己很聰明,第二組學童認為自己很努力。既然聰明是天生且不須花力氣,為了保持聰明的形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避免自己成績不好,所以第一組學童更傾向處理簡單的題目,而且希望確認自己真的比較聰明,而好奇其他人的成績;相對地第二組學童認為自己的成績是靠努力而獲得,所以他們認為好成績是要靠自己努力獲取,別人是否努力就不關己事。

  現在我們可以完全明白外甥女那個同班同學的心理狀態,由於從小被稱讚是聰明的,所以努力保持聰明形象就變成她的心理需求。若沒有師長協助重新建立自我概念及價值觀,學童甚至會為了滿足這項心理需要不惜作弊,最終變成問題學生。身為老師及家長,應該重視這項心理實驗的啟發,明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的讚美,是關注他的付出及努力。作為父母或師長,若你發現有人胡亂稱讚孩子聰明,你還可以提醒孩子,其實對方認識你不多,所以他沒看見你在這件事(考試)的努力,你付出了很多才獲得今日的成果。同樣地,身為成年人,為了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質,如果有人胡亂稱讚你聰明,你不妨告訴自己甚至對方,為了做好這件事情,你付出了甚麼努力,不要被讚聰明便飄飄然。回顧及總結工作經驗,這是提升自信及自我肯定的好方法。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門日報



 
瀏覽次數:518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