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抗疫要減壓保心理健康


發佈日期:2021/08/12
  • 分享至:


【本報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1年半陰霾未散,面對種種未知與不安,澳門心理學會會員大會主席蘇桂龍認為,透過提高疫苗接種率恢復本澳經濟,有助減緩市民的根本壓力,並建議市民適當減壓保持心理健康,倘若發現情緒有潛在問題,應主動向相關機構求助。

  蘇桂龍指出:疫情至今市民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尤其面對經濟下滑、放無薪假、失業、學生適應上網課的校園生活,或是升學計劃改變等,在疫情期間心理上都經歷不少調整,而受影響程度則視乎個人:「因為不少澳門人日常都透過去旅行的方式減壓,長時間留在澳門則相對減少釋放壓力的空間,但整個社會都要適應這個新常態。」

  持續抑鬱焦慮應求助

  就近日新一波疫情來看,他稱無論從社交媒體、傳媒報道、親朋好友等方面,都因應「病毒會不會已經在身邊傳播」而引發焦慮情緒。但及後經過特區政府一系列措施,即使在首次全民核檢的過程中,市民會有各自不同感受,但長遠來說是有效地為社會打造安心居住的環境,加上初步結果均為陰性,有助減緩市民的負面情緒。

  對於在疫情下支援市民的心理,蘇桂龍表示從疫情開始至今,特區政府以及民間團體,均有持續推廣心理健康和支援服務,並提供不同的輔導熱線,甚至入校宣傳。但他認為市民從最初較為緊張,至今已經有一定適應能力,倘若對疫情有持續的抑鬱或焦慮情緒,就應尋求特別的援助。

  適當運動傾訴可紓壓

  至於有關心理輔導,從澳門心理調查顯示,疫情下市民在經濟方面受到壓力,或是前線人員較容易面臨情緒影響,他指出:除了需多加留神這些特定對象的心靈支援,如何讓生活逐步趨向正常,以及如何安心繼續做生意均起著重要作用。故他建議應加強推廣注射疫苗,相信隨著疫苗注射率提高,社會經濟逐步恢復,會加強市民的安心感。同時,他強調人們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有需要時要主動求助,透過專責的支援和服務部門,尋求進一步轉介和服務。

  其次,在現時難以出行的情況下,蘇桂龍建議市民可透過適當的運動、規律的作息、聽音樂、傾訴、瑜伽、冥想等途徑來減壓,安定情緒,並多關心家人和朋友,若果發現他們有情緒異樣,要及時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幫助。



新聞出處- 市民日報





 
瀏覽次數:318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