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心理園地專欄文章


創會至今,本會持續在澳門日報「祝君健康版」中的「心理園地」專欄提供心理相關主題文章;


10
2023

義務服務的意義

阿超及阿欣談到退休後的生活安排,不約而同都說當義工。但兩人還沒有想到要做甚麼義務服務,只覺得不用上班有很多時間,加上沒有經濟壓力,當義工可以打發時間又可助人。但考慮自己也沒有甚麼特別技能,所以打算參加社團的活動去探訪長者,心想總之誰有需要就去幫誰。

09
2023

接觸大自然有助心理健康

阿強是中年男士,他特別喜歡到海邊釣魚,但釣上來的魚,他都會放回海裡。他坦言在釣魚過程中,看到海浪拍打岸邊,就彷彿幫他把憂愁帶走,亦把喜悅帶來;魚兒上鈎那一剎那,又把他帶回現實。儘管他自稱生活或情緒並沒有特別的困擾,但每次去完海邊,就感覺到精神舒暢。

09
2023

孤單真的是常態嗎?

黎太今年七十五歲,結婚前曾在工廠打工,婚後就一直是全職家庭主婦,自己一手一腳養大四個子女。隨着子女結婚,孫輩也入學,不再需要黎太幫忙看管,家庭聚會也日漸減少。過去三年疫情,讓她更少機會出門參加社區活動。一段時間下來,黎太變得寡言,對事物表現冷淡,甚至有點悶悶不樂。

08
2023

兩個婆婆

朋友分享她在長者院舍見到的故事——張婆婆是長者日間中心的服務使用者,一個禮拜有幾天到中心參加活動。張婆婆身體健康,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子女孝順,平日也不需要負擔家庭事務,假期子女也帶她到處玩。

07
2023

師父領進門

阿文畢業於教育學院,是教育科班出身的數學老師,畢業後順利在中學任教。但他不但無法控制好教室秩序,學生成績又不好,他感到受挫折。佳佳是一名有多年經驗的社工,過往在長者院舍工作,最近轉到小學擔任學生輔導員,主任常常轉介她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每次跟老師討論學生問題,老師都會質疑她的判斷根本不了解學生情況,縱使她搬出專業理論也無法給予別人信心,她覺得很受打擊,懷疑自己不稱職。各位讀者,無論你是初出茅廬或已有...

07
2023

情緒管理—覺察及表達

何伯伯剛剛做完骨科手術,覆診時醫生請他訴說手術後生活功能有沒有受到影響,以及服用藥物的情況。何伯伯說: “差不多啦!跟以前一樣。”醫生鼓勵他說多一點,他只是把日常的生活程序講了一次,也講不出有甚麼分別來。醫生似乎無法從何伯伯的表達中獲取更多有用的訊息。

07
2023

再談污名化


06
2023

假期中的工作

欣欣與丈夫終於等到疫情解封去度假,兩人正開心的享受下午茶,欣欣的電話響起,她面有難色的看着丈夫,說是公司經理打來問她工作情況,還請她跟進一些項目。於是,夫妻倆草草結束了下午茶,欣欣便回到酒店房打開電腦工作。丈夫埋怨這些工作是否只有她能做,而且需要立刻回覆?

05
2023

常常在我家的鄰居

婆婆跟附近的幾戶鄰居同住在一個屋苑多年,孩子小時候常常一起玩,現在子女也都長大成家。但幾個長者還住在同一個屋苑,彼此關係好像更緊密,每天下午都到張婆婆家聊天,張婆婆也留他們吃晚飯,慢慢大家好像就習慣在張婆婆開餐。張婆婆說自己本來也要煮飯,多煮兩個人的飯菜還比較容易,大家一起吃飯也開心。

05
2023

突如其來的悲傷

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阿仁的雙親在一年內相繼離世,母親因為引發其他疾病,所以走得很急,父親則在隔離醫院撐了一段時間。可惜的是,兩老走的時候都受疫情影響,沒有辦法好好道別。

共 14 頁, 顯示 11 - 20 個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