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婆婆


發佈日期:2023/08/26
  • 分享至:

97851692982602400.jpg

       朋友分享她在長者院舍見到的故事——張婆婆是長者日間中心的服務使用者,一個禮拜有幾天到中心參加活動。張婆婆身體健康,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子女孝順,平日也不需要負擔家庭事務,假期子女也帶她到處玩。然而,工作人員注意到張婆婆比較被動,有時還會顯得悶悶不樂。問她有什麼心事?她只說子女長大了又孝順,已沒有什麼牽掛。蔡婆婆則是住在院舍的院友,入住院舍因為她之前獨居,現在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子女工作忙碌很難照顧,所以安排她住院舍。雖然子女能來探望她的時間不多,但見蔡婆婆大部分時間總是面帶微笑。子女來探她的時候,她會很專注聆聽子女分享工作及生活的事情。她跟工作人員說,子女工作辛苦,自己現在沒有能力照顧他們,但還能夠陪伴他們,她已覺得很滿足。各位讀者,這些在長者院舍裡發生的故事,或許你並不陌生,一些物質及基本條件良好的人,卻好像相對並不太喜樂,反而一些看似生活困難不如意的人,卻好像活得滿足。

        對我們而言,妥善照顧身體健康,以及做好情緒管理是養生之道。但談到靈性照顧,或許會覺得那是與宗教有關,恐怕只有宗教信仰的人才需要考慮。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有靈性需求。靈性成長就是每個人更深刻的了解與自己、其他人、社會、世界及神的關係(超自然力量,對沒有信仰的人而言可能是宇宙或天),並按照每個人的本性與之建立關係。這些關係的發展,通常是經過探索得來,例如,我對自己的認同感、我希望別人對我的看法、影響我與別人互動的關係、我願意為這個社會付出什麼、我跟大地及海洋有什麼關係、我跟神 / 天 / 宇宙的關係又如何等等,也可以大致理解為我們對生命的價值觀或信念。

        靈性關注的每一個面向都是生命的大議題,也是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宗教家思索的問題。對大部分人而言,如果不是親身或近親經歷重大困難,甚至面對生死關頭,他們仍忙碌着處理生活各樣事情,不一定有機會反思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因為心力已被眼前的家人關係、人際關係或經濟壓力佔據了時間,也因為大部分人都沒有時間照顧靈性需求,所以靈性成長的議題,常常會與安寧照顧、臨終關懷有關。只因為在病床上的人,一般世俗事往往已無法再困擾他,而病人多需要靠別人照顧,而不像從前有自主性、有生產能力,還可以照顧別人,處在一個看似沒有功能的情況下,特別容易被激發思考生命的意義。

       本文至此,讀者們或許也能分辨張婆婆的悶悶不樂及蔡婆婆的喜樂平安,不同之處並非她們的身體狀況或物質條件,蔡婆婆更能看到自己的生命意義並予以展現,讓她能保有自在自如的心。下一章我們繼續分享怎麼做到靈性照顧。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 門 日 報



 
瀏覽次數:170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