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發佈日期:2019/11/23
  • 分享至:

1597561827242746.jpg

  馬丁 · 沙尼文(Martin Seligman)是當代最出名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提出的“正向心理學”(或譯作積極心理學),是近代心理學的重要學說,打破以往心理學家只關注發現及治療心理問題。正向心理學研究一些快樂人生的案例,探討是什麼因素能讓人享有健康快樂的人生。這個學說的出現,也大大改變了心理學的服務範圍,以往心理學主要服務有情緒或精神疾病的人,現在心理學可以為任何希望追求美好人生的人提供意見。筆者會一系列地介紹“正向心理學”,希望給讀者在反思人生意義時有一些參考。

“正向心理學”認為人生有三個目標:

1. 快活的人生(Pleasant life):能夠成功在生活中獲得各樣正面的情緒,例如快樂、自信、平靜、滿足等,這是快活的人生;

2. 美好的人生(Good life):除了追求快活的人生外,我們如果能夠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特別是應用在家庭、工作中,我們便可以達至滿足和美好的生活;

3. 有意義的人生(Meaningful life):在快活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之上,我們可以超越自己,並為比自己更大的理想而努力,這是有意義的人生。

  筆者認為“快活人生”是最受大眾歡迎,似乎最容易達到,但也最容易被誤解的目標。無論何時何地,人人願意尋找讓自己快樂、自信或滿足的生活,但隨着年齡、文化、社會等條件不同,人們追求快活人生的方式或途徑都不同。對初生嬰兒而言,人生最快活的時刻莫過於吸吮母乳獲得的身心滿足;對在學青年而言,老師的讚許或許就是最真實的快樂;熱愛音樂的族群,拿着結他與朋友唱歌,可能就是人生最開心的時刻;熱愛航海的民族,揚帆出海獲得的滿足難以言喻。要讓自己快樂,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

  然而,為什麼筆者說“快活人生”最容易被誤解呢?在經濟富足的地方,大眾普遍認為付出一點金錢或者花一點時間就可以換取快活人生,何樂而不為?所以,人們普遍願意花錢去旅行放鬆生活壓力;花錢吃大餐滿足口腹之慾;穿着名牌運動衣做運動,讓我們有運動員架式的自豪感等等,加上在社交媒體發送的照片換得的關注,彷彿也提升了自信。但速食文化、消費主義、商業廣告盛行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會被誤導透過購買就能取得快樂,以為不斷消費就是獲得快活人生的方法。事實上,消費花錢本身並不能獲得快樂,經歷才是快樂的根本,例如與朋友聚會貴在彼此交流,並非名貴的食物;運動流汗的暢快感與穿什麼牌子的衣服無關;旅行的快樂在於與同伴分享增廣見聞的經歷,而非為了填滿假期。任何一樣消費品,如果只是沒有功能的替換品,無論它多麼名貴,你獲得的快樂將是短暫及有限的。各位讀者,如果你已經意識到消費沒辦法給你帶來真實的快樂,不妨想想為了你的快活人生,還需要尋找什麼經歷?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門日報



 
瀏覽次數:544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