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調整情緒心理防疫度難關


發佈日期:2022/07/01
  • 分享至:

      【本報訊】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心理健康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全球抑鬱和焦慮發生率提高25%;而澳門的數據也不容樂觀,根據澳門大學去年調查顯示,有七成居民認為疫情對生活產生中度至重度影響。本澳加上再次爆發疫情,人們稍微放鬆的神經再度緊繃;傳染源頭未明、確診數字不斷上升、日常生活受影響⋯⋯市民深感無助,壓抑已久的情緒可能變成社會「計時炸彈」。澳門心理學會理事長程美珍呼籲市民抗疫的同時,關注自我及家人的心理健康,積極調整情緒,共度難關。

  程美珍接受訪問時表示,突然面對新一波疫情會讓巿民經歷不同的情緒感受:如突然結束的學期,學生被逼留在家中接觸網路的時間較以往多;家庭中媽媽或爸爸面對多重角色的壓力,既要兼顧工作的轉變、子女的教養,亦要處理家人的起居飲食;前線人員在風險下堅守崗位,無法照顧家人⋯⋯她說,在保障身體健康的同時,保持心理健康,做好「心理防疫」,是居民及全社會打贏這場防疫戰必不可缺的保護力。

  安心五部曲回歸正常生活軌道

  她又指,心理防疫首要增加覺察和辨識,適當的壓力會提高我們的警覺,例如做好隔離措施戴口罩、勤洗手等;同時需檢視壓力是否影響我們的生活,若巿民在這段時間察覺到自己難以集中注意力,覺得焦慮或低落;即使隔離在家也感身體緊繃、疲勞;與家人之間容易爭吵,甚至影響睡眠,這是處於疫下壓力的應激反應。 她指,巿民可透過「自我幫助」,積極採取措施,例如做一些平時因工作或上學而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從中尋找樂趣;無論是聽音樂、看電影,還是沉迷在自己的愛好當中,都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她建議市民嘗試安心五部曲「安、靜、能、繫、望」,「安」即是在變動中穩定作息;「靜」是善用各種方式釋放壓力;「能」是從事可掌握的事情,增加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繫」即維持與外界聯繫;「望」是在疫情中對生活始終抱有期待。她又說,居民可以回顧兩年多來疫情居家期間的應對經驗,讓自己在條件允許下盡量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她強調,接受資訊方面,居民適當掌握必要資訊的同時,也要學會衡量過度接收資訊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發現每天刷資訊停不下來,就要注意適當減少關於疫情資訊的獲取量。她說,過去疫情期間,有居民反映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刷疫情消息,新聞網站、微信聊天群,大量疫情資訊映入眼前,令情緒更焦慮。她建議,每天可以固定一兩個時間點獲取一定量的、由權威媒體發布的疫情相關資訊。如果巿民經過兩星期仍感受強烈的情緒,甚至影響生活作息,建議可尋求專業輔導服務的協助,如勿自困愁城,鑽牛角尖。

  學會個人能力與失業現實脫鈎

  被問到失業人士應該如何面對是次難關,程美珍說,希望失業人士明白目前社會環境惡劣,求職難是所有求職者面對的問題,失業人士要學會將個人能力與失業的現實「脫鈎」;同時,積極改變情緒及思維,慢慢適應新環境,企業及個人或嘗試型或其他類型職業,在社會形勢惡劣的情況下,尋找自己另一條出路。她又說,「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而非彼此」,每個人付出一點力量,全社會能夠築成堅硬的防疫力量。


新聞出處:市民日報報導



 
瀏覽次數:487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