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會至今,本會持續在澳門日報「祝君健康版」中的「心理園地」專欄提供心理相關主題文章;
澳門日報心理園地專欄文章
09
2022
阿欣是一個心思細密的員工,做事認真負責,但常常因為顧慮太多,一方面擔心同事的想法,又要顧及上司的要求,還有自己的表現是否稱職等等,使得她不時陷入左思右想的情緒而悶悶不樂。上司跟她討論工作時,鼓勵她要學習情緒管理。
09
2022
自從六月疫情之後,莘莘學子提早放暑假,無論是疫情期須在家抗疫,或到後期可以外出,然而離開同學及校園生活將近三個月,無論是家長或學童都需要適應。儘管學校生活是我們已有經驗的生活模式,但由於這段不用上學的日子較長,切換生活作息會產生壓力,回到學校時,隨之而來的就是課業壓力。
08
2022
位醫生朋友患癌,他行醫超過三十年,在專業、家庭及社會上,一直是大眾的健康顧問。得知病情後,他也積極面對。但為了不影響其他人,除了同住的家人,他沒有告訴其他親友及同事,自己默默地面對病魔。
08
2022
經過將近一個半月的努力,澳門終於戰勝了二○二二年這波從六月中開始的疫情,相信所有居住在澳門的人,都同意這次抗疫成果得來不易。不少居民及前線工作人員期間面臨沉重壓力,不少打工仔手停口停,又擔心自己確診,每日在家中上演親子“困獸鬥”。
07
2022
自六月中起,本澳面臨最嚴重的一波疫情,這波疫情持續發展,已令不少居民及前線工作人員身心面臨沉重壓力,封控區的居民手停口停、每日在家上演親子困獸鬥,還要擔心自己確診。與此同時,前線工作人員,每日整套的保護衣,穿上後不能隨意上廁所,汗水在手套、面罩及腳套裡浸濕皮膚,帶着N95口罩行動或講話都喘不過氣,心裡更記掛着家人是否安好。
07
2022
澳門正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社區傳播,確診數字突破三位數字,紅碼及黃碼封控區也隨着越來越多確診案例而增加,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確診者。但假如確診了,又該怎麼辦呢?
06
2022
輔導室裡一位心情低落的母親訴說,從早到晚忙着照顧家人,加上近來經濟不好,公司解僱了很多同事,人心惶惶,擔心做錯事公司就有理由再解僱員工。她覺得近來一段時間每天醒來都很疲倦,甚至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她想不出有哪一天是舒服的。
06
2022
一個在職青年跟筆者抱怨自己的主管,指他不但能力有限,最糟糕的是脾氣不好又不懂得尊重別人。明明他有時間跟人閒聊,但每次都是接近下班才要求開會,又常常推翻自己的決定,讓事情做來做去都沒有結果。真的不知道他在這裡上班除了賺到薪水,還有甚麼意義。
05
2022
上一篇我們談到一個集中營的倖存者、一個幾乎是植物人的男士,他們勇敢面對生命中極大的困苦後找到生命的意義。或許我們會想,這些恐怕是聖人,或者懷疑他們也會哭、也想放棄。確實,他們沒有否認過自己曾經情緒低落,甚至也曾想放棄,但重要的是,最終他們憑藉自由意識選擇了樂觀。
共 12 頁, 顯示 11 - 20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