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與哀悼


發佈日期:2023/02/11
  • 分享至:

60011676050907905.jpg

       上一篇(一月二十八日)我們討論如何安慰及陪伴喪親的親友,今天,我們分享經歷喪親者如何在生活及心靈層面自我照顧,讓自己從傷痛中回到日常生活。

       先看看中國喪親的傳統禮俗,除了喪禮,還有七七四十九天每隔七天的祭拜,孝子賢孫要戴孝(按照與亡者的關係,穿上或披上由麻、苧等做成的衣服或布)守孝,古人更要為父母守孝三年,期間要哀思父母養育之恩,生活力求簡樸,避免享樂等等。但因應現代人生活忙碌,大部分的禮俗都簡化,甚至減免。但細心思考,這些看似繁複的禮俗,都能用心理學來理解,更富含了失落哀悼及釋放情緒的意義。

       或許我們也有類似的經驗,在喪禮中見到失去至親的親友,他們顯得很冷靜,很堅強。雖然也會出現不捨的情緒,但大多都能收斂,甚至有些人還會反過來安慰前來弔念的親友。我們可能以為他們已很快接受了事實,平伏下來。其實,大部分人都會因為急於處理喪葬事宜,被逼着保持冷靜及理性,將難過的情緒壓抑,所以傳統連續七次、每隔七天的祭拜,讓喪親者有機會通過祭拜,同時釋放哀傷的情緒,而不至於因生活瑣事纏繞,沒有機會釋放內心的悲傷。三年的守孝期雖然看似很長,其實接受至親的離世的心理歷程,往往真的需要以年來計算的。悲傷常常在生活中突如其來,要釋放內心悲傷,特別是處理遺物、在沒有至親的情況下度過一些重要的節慶或事件,例如新年、中秋、聖誕、畢業、生孩子等等,要平伏情緒,並不是幾個月就能完成的。

        至於穿着孝服,筆者認為戴孝的意思,不只是給孝子自己知道,也讓身邊人知道這個人處於哀傷中,旁人就有心理準備,他可能不如平常開朗,他可能沒有興趣參與一些聚會,他可能需要你的鼓勵及支持。戴孝,對孝子賢孫而言,也是一種情緒的保護。

        現代人因為忙碌而少了釋放哀傷情緒的機會,哀傷沒有辦法包紮,就會停留在怨恨、懊惱、哀痛而無法回復。一般來說,喪親會帶來約六個月至一年的哀傷期,悲傷的程度會逐漸減弱。然而,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一直沒有辦法恢復過來,仍持續抑鬱、有幻覺、過度自責,甚至有自殺念頭,就會影響正常生活和社交。當中可能是親人離世引發了過往沒有處理的議題,例如與亡者關係矛盾,沒有獲得亡者寬恕或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謝,或者離世者是死得太突然等等。無論是甚麼因素,找人談談,尋求宗教的支持甚或專業人士的幫助,都能讓我們更有效率釐清情緒糾結之處。當糾結的問題被澄清,再通過儀式將抱歉或感謝的意念向亡者表達,例如寫信、祭拜、種植、唱歌、繪畫等。當我們真實的接受了已發生的事實,就可以將悲傷打包,以懷念的心態記念亡者,而非自責或逃避現實。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 門 日 報



 
瀏覽次數:192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