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


發佈日期:2022/09/10
  • 分享至:

0910.jpg

        自從六月疫情之後,莘莘學子提早放暑假,無論是疫情期須在家抗疫,或到後期可以外出,然而離開同學及校園生活將近三個月,無論是家長或學童都需要適應。儘管學校生活是我們已有經驗的生活模式,但由於這段不用上學的日子較長,切換生活作息會產生壓力,回到學校時,隨之而來的就是課業壓力。與同學相處固然開心,但也容易出現各類比較關係,無論是課業、身高、經濟條件、術科能力表現等等的比較,都有可能產生人際關係緊張,如果沒有辦法立即適應也算正常,師長要給更多鼓勵及耐性。對於高中及大專生,學校或父母給予的管束較少,更需要自己做好時間管理及學習計劃,適應上更需花心力。特別是大專生,遇上環球經濟不景氣,畢業後何去何從,確實也是要面對的問題。凡此種種,都有可能讓青年學子心情上感到不確定。今日就談談在學青年返回校園後如何重整心情。

        一、放下過去——有時候情緒低落是因為重複想着過去失敗的經驗,腦海不斷呈現一次低分的考卷,或者被恥笑等負面經驗,這會讓我們無法放下過去,甚至慢慢與現實生活拉開距離,而不能享受當下的快樂及成績。為此,我們要學着把生活重心轉移到眼前的工作,提醒自己要停止回想過去不愉快的經驗。

        二、用“可以”代替“應該”——不少人常常用“應該”來表達,例如這個題目我應該會的,不應該做錯的;我的條件不差,應該可以找到女朋友;我應該可以很快找到工作等等,這是對自己的評價及判斷,但也可能是造成焦慮情緒的來源。善待自己及接納自己,我們要練習將“應該”改成“可以”,例如在陌生人面前,我可以試着表現落落大方;我可以提醒自己做完題目要檢查,爭取下次考試減少因粗心而失分。

        三、避免拖延,從今開始一日一小步——大部分人都經歷過懶惰及拖延,但對於一些有時效性的目標,越拖延往往會帶來焦慮。例如,畢業前要找學校,要寫申請信及推薦信;作業很多不想開始做,但越遲開始做,可以用的時間就越來越少等等。很多事情,如果我們沒有安排好計劃行動,就會產生其他問題,甚至到後來就失去了機會。既然我們已清楚知道目標,何不一日走一小步,只要開始,就有機會往前走;只要往前走,就有機會走到終點。

        疫情帶來的社交距離、經濟問題等,確實讓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我們少了社交接觸及建立聯繫的機會,也讓我們抒發情感的機會減少。當你感覺心情不舒暢,常常悶悶不樂,請你首先要做的是接納自己,在這個疫情的洪流中,沒甚麼人是完全不受影響的,所以有時感覺鬱悶也是正常。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每一天都在改變,儘管這些改變並非全都如意,但每個改變都是一個機會,一個帶來新氣象的機會。當我們以為心灰意冷時,轉眼就迎來絕處逢生的機會。祝福返回校園的莘莘學子學業順利、生活美善喜樂。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 門 日 報





 
瀏覽次數:237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