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的心理意義


發佈日期:2022/04/23
  • 分享至:

7491650645583229.jpg

       在澳門及不少基督宗教文化植根的國家地區,復活節都被定為公眾假期,所以無論你是否信仰基督宗教,你都會因為祂在兩千年前死而復活的奇蹟而享受連續假期。這個節日蘊含豐厚的歷史及文化意義,不少教堂、學校、教會組織以復活命名,復活節也有特定食物例如復活蛋、十字麵包,與復活相關的音樂及繪畫更不勝枚舉。今日與大家分享復活節的心理意義。

       復活,顧名思義是需要先經歷死亡,然後才會有復活,這是一個必然也不可以逆轉的順序。對沒有基督信仰的人而言,“復活”只是基督徒的信仰故事,希望讓人滿懷希望並願意行善。但生命死而復活,是不可能發生的奇蹟,因此可能覺得“復活”跟我們沒甚麼關係。且看,耶穌死而復活大致包括了兩個部分,面對死亡之苦:耶穌歷經身體上及心理上的痛苦、被鞭打、背叛、凌辱、委屈及極度恐懼後死亡;死後復活:跨越死亡及痛苦、重生及希望,讓我們試着從這兩部分切入自己的生命經驗。

       廣義的死亡,其實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除了心跳及呼吸停止的死亡、傷心的時候會說“難過到要死”、憤怒會說“氣死了”、恐懼的時候會說“死定了”、壓力大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快死了”等等,事實上,上述各類“死亡”的情緒,亦深深地影響着我們的生命。或許你能想起在學期間被同學欺凌、嘲笑的困窘、成長過程中父母師長的訓話刺痛我們的心、考試失敗的挫折、做錯事的恐懼、生病無助時的恐慌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的死亡感受,甚至事發多年後陰影仍揮之不去。因此,廣義的復活,也就是我們能跨越上述各類死亡感受、離開痛苦,放下過去的執着及糾結,重新獲得生命的希望,重新將主導權及力量拿回自己手裡。

       生命死而復活確實是神蹟,但我們每個人能體驗復活,就是從生命中的各類(死亡)負面情緒及心結中重獲力量。記得復活前必然經歷死亡,所謂經歷死亡就是原原本本、實實在在承認自己的過錯及接受自己的痛苦,然後我們就有機會通過哀悼而復原。然而,承認及接納並非易事,因為人傾向會逃避問題,希望自己已經不受事件影響,或者合理化過去的痛苦只是人生磨練,所以一不小心就忽略了內心的吶喊。

       過一個屬於自己的復活節,我們不妨想想心裡有甚麼牽掛,把這些困苦與委屈寫下來,你可以用自己的宗教儀式去處理,也可以對着慈愛宇宙呼喊,請求祂 / 宇宙帶我們跨越這些死亡經驗,然後藉由一個儀式告訴自己,例如吃復活蛋或其他復活節食物,在這件事上(負面情緒及心結),我已重獲新生,死而復活了。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 門 日 報




 
瀏覽次數:206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