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放手


發佈日期:2022/02/26
  • 分享至:

12.jpg

        新婚夫婦聊到婚後生活,阿豪婚後與太太搬出去住,刻意選了與父母鄰近的屋苑方便照應。然而,阿豪的父母親不時突然來訪,除了聊天,還來打掃房子,或準備食物給兩個年輕人。雖然這確實減輕了新婚夫婦的家務工作,但夫婦倆慢慢覺得有點不對勁,雖然感謝父母照顧,但卻覺得二人的生活空間及時間被悄悄地侵佔,二人也因此多了口角。

       阿欣分享說,母親非常重視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所以兄弟姐妹連同伴侶及孩子,都需要出席每周一次的家庭聚會。過往妹妹常以工作為由缺席,母親會跟阿欣哭訴,指妹妹不孝順。到阿欣結婚後,出席家庭聚會的焦點漸漸轉到她的丈夫身上,丈夫開始埋怨,雖然他很樂意與阿欣的家人相聚,但覺得每次吃飯的氣氛都不輕鬆,有種莫名壓力要展現出和樂融融的樣子。各位讀者,上述情況可理解為父母仍在適應子女成年及獨立後的狀況,今日讓我們來探討父母還沒有放手的情緒。

       失落 (Loss) 是指一些我們曾擁有過的人或物,但種種原因使我們再也無法擁有。失落不一定跟死亡有關,但被剝奪、無法做到、受到破壞、減損及喪失都能讓人失落,繼而產生悲傷、憤怒、焦慮、孤獨等負面情緒。孩童時代,我們處理失落的解決辦法,是依賴父母,例如同學轉校了、玩具壞了,考試成績不理想等情況,我們會向父母哭訴。儘管大部分時候父母未必能讓我們失而復得,但卻能給我們重要的情緒安慰。每個孩子都在這樣的情境中成長,不知不覺地學習到可以通過別人來處理失落的情緒。雖然成長的經歷中也被鼓勵學習獨立面對及承擔,但社會賦予父母、親人、好友、伴侶甚至同事及專業人員去幫助我們度過失落,因此真正有勇氣及有經驗讓自己敢於面對失落的人實屬少數。

       阿豪及阿欣的父母都因子女結婚而面對失落,失去了擔任多年的照顧者角色、與子女相處的時間減少、家庭的生活節奏改變、不能改變子女要離開身邊的事實。子女成年獨立,對父母而言,確實是一個重大失落。心理學家及靈修大師都殘酷又不避諱地告訴我們,每個人面對心理的失落,都必須靠自己去消化接納,如果將這個任務轉移給別人,除了延長適應時間,更會讓自己及他人都陷入壓力中。阿豪的父母還希望延續父母的責任,所以會嘗試給予子女生活上的照顧,表面上為了減輕年輕人負擔,但其實自己很享受;阿欣的母親希望透過每個人回來吃飯來確認子女仍與她同在,為了迴避失落的痛苦,甚至用孝順為名義要求子女付出時間,難怪子女或子女的伴侶會感到壓力。

    我們常常沒有察覺到自己將處理失落的責任丟到其他人身上,因為我們善於包裝這些情況,以為自己給予幫忙,或者認為那是別人的責任。回顧一下當我們覺得不順心,埋怨別人沒做好事情,對人發脾氣,有莫名的衝動及難過時,不妨想想在這件事情上自己是否有甚麼失落的情緒需要自己面對。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 門 日 報





 
瀏覽次數:277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