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耕建造——後疫情時代正向心理發展之路


發佈日期:2021/10/09
  • 分享至:

   青少年的“心”耕建造.jpg

       新型冠狀病毒自二○二○年起在全球各地有不同程度爆發,要封城、停工、停課、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課外活動。一年多過去,疫情一波比一波來勢洶洶,全球仍處於防疫狀態,所有人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影響。

       比起大部分地區,澳門的防疫物資相對充裕,疫情相對平穩(但本文發稿之際,澳門正經歷第二次全民核檢,全澳有三千多人處於隔離狀態)。然而,這段時間更讓本澳市民揪心的是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學生的情緒困擾、自傷及自殺等新聞已敲響警號。

       身為澳門市民,面對青少年自傷新聞感到震撼及不解,然而近來本澳的青少年自傷問題,受影響最大的群體是具有相似背景的青年。同儕的極端行為,逼着青年人不得不思考生命價值及生命意義,這是個成人都難解的問題。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青少年抗壓力的批評及質疑,也對青少年造成具大的壓力。不只青少年受困擾,與青少年接觸最緊密的家長、教師、教學人員,甚至專業心理輔導員及社工,同樣感受到壓力,擔心自己看少他們一眼都會出事,甚至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

       儘管自傷及自殺必定存在個別性問題,但當中也包含不少值得每個人省思的心理現象及社會問題。好像如何培養優質的親子關係、社會對青年的合理期望,家庭及社會是否支持青年通過實踐自身潛力而獲得幸福,包括情緒、心理及社會穩定性,使其能夠應付日常生活的緊張,獲得穩定工作,為自己及團體貢獻己力,與澳門的青年內心是否感到富足及喜悅等。

       疫情是全球性問題,同樣青少年精神健康也是全球關注的議題。為思考本澳青年正向心理發展之路,澳門心理學會將於本月十七日下午二至五時舉辦線上學術年會,邀請多個地方專家從不同角度作主題分享,希望能為關心本澳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士或市民大眾提供參考。四個嘉賓的主題分別是:北京師範大學王建平教授分享“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機制和有效干預策略”;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林瑞芳教授分享推動“靜觀校園文化”的經驗;台灣李筱蓉臨床心理師分享“為孩子的幸福而教——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經驗分享”,以及澳門精神科醫學會何志榮醫生分享“青少年精神健康狀況與精神衛生服務的融合”。

       各位讀者,無論你是甚麼身份和職業,如果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主題有興趣,誠邀你到澳門心理學會網頁(http://www.apm.org.mo/annual_conference/297)報名,會議將以ZOOM進行,費用全免,名額一百人,成功報名者將獲本會電郵確認。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 門 日 報




 
瀏覽次數:455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