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說再見


發佈日期:2019/01/19
  • 分享至:

來不及說再見.jpg

 二○一九年開年不久,筆者已收到了多宗親友病危甚至過世的消息。儘管已故者均因病離世,卻都是意料之外的情況。筆者在此除了抒發不捨之情外,整理思緒後也願與各位讀者分享心理歷程。

 生命是脆弱的。古今中外從沒有人有特權可以豁免死亡,儘管每個人的意識層面,都理解人終將離開塵世,但當身邊的親友離開時,仍免除不了心理的震撼及打擊。對於一些可預期的死亡,例如長期病患、年邁者,對於病者或摯親都有比較多時間適應;對於親友而言,準備的心理歷程,其實就是在潛意識裡模擬少了病者的生活,加上病者已患病一段時間,可能已脫離常規的生活模式,親友也更早適應沒有病者參與的日常生活。相對地,對於非預期的死亡,親友除了哀傷外,常常還伴隨震驚及不知所措。適應的心理歷程,是從親友離開那一刻才開始,與故人相處的片刻似乎還歷歷在目,例如對方所用的物品也還在桌上。少了道別的機會,確實讓人更難接受。親友們也需要容許自己有更多適應的時間,接納百感交集的情緒。

 心理學家研究各項變化的壓力指數中,親友離世的壓力指數為63,如果死者為配偶,壓力指數更高達100。這樣的壓力,除了哀傷,有時還會伴隨着一些情緒,包括“非理性的愧疚”,認為自己少做了一些事情或還沒來得及回應故人的請求,講少了一點安慰的話,或探望對方少一次等等。

 “憤怒”也是經常出現的情緒。憤怒的原因,出於常怨自己沒有辦法防止 / 阻止親友死亡,產生挫折感。也有一些人會表現得 “麻木”,這樣的反應可能會讓其他人誤解為冷血,但事實上可能是因為有太多感受浮現,令人無法承受,所以麻木感只是避免情緒氾濫的防衛機制。心理學家認為,如果為了避免承受不了的痛苦,用麻木來保護自己,並非不健康的反應。

 來不及說再見,是生命中的一種遺憾。為了這個遺憾,值得好好的哭一場,哀悼自己失去的親友,哀悼自己失去道別的機會,哀悼自己再沒有機會在與對方共處。感嘆親友離去的同時,也會因見證生命的脆弱而感覺到個人的渺小。

來不及說再見.pdf

德 蘭

來源:澳門日報




 
瀏覽次數:499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