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者的心理狀態


發佈日期:2019/03/16
  • 分享至:

欺凌者的心理狀態.jpg


近日,校園欺凌再次成為社會熱話。事實上,欺凌不只發生在校園,工作間甚至各類團體都可能出現欺凌或歧視,只是一般成年的欺凌者會用較隱性的方式,例如使用刻薄的語言、團體杯葛、封鎖消息等,加上成年的被欺凌者更容易選擇離開,所以成年人被欺凌的情況較容易被忽略。筆者這次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與各位讀者探討為甚麼這些欺凌者要做傷害別人的行為,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

研究欺凌的學者將欺凌者分為反應型攻擊者及操控型攻擊者。反應型攻擊行為是因憤怒情緒而帶動的,他們攻擊別人,主要是因為認為眼前的情況受到威脅或遭到攔阻,所以必須要用暴力的方法保護自己。這類人通常在表達、判斷、情緒控制及問題解決能力上有障礙,很容易衝動及憤怒,例如見到人皺眉,就會解讀那個人輕視他。反應型攻擊者通常在缺乏家庭照顧及家人關係薄弱的環境下成長,當預測自己可能會被攻擊,就會先發制人,以暴力保護自己。某程度上反應型攻擊者是受害者。研究證明,如果有機會讓他理解對方的用意,以及自己的行為傷害了對方,他們會感到內疚及有難過的感受。

操控型攻擊者認為“攻擊”能使他們獲得利益和好處,例如獲得權力、操縱他人等,所以攻擊行動背後是有目的及動機的。研究顯示,這類攻擊者有自戀傾向,認為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威,別人是較為低等的。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他們會視同輩為敵人或是競爭者,所以,他們必須設法打敗或踩低同輩,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大部分操控型攻擊者都有偏高的智商,但因為缺乏同理心且以個人的利益為目標,所以他們會透過欺凌和攻擊行為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和好處。長大之後,就成了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解決欺凌問題,需要區分欺凌者真正的攻擊動機,才能有效給予治療及協助。反應型攻擊者,個性衝動,容易被人利用及煽動。要有好的師長及上級給予正確指引,互相關懷,有助與他人建立信任關係;對於操控型攻擊者,他們的能力較好,甚至是模範生,但為達目標不擇手段,這類攻擊者更需要老師及長輩引導他們認識合作的重要性,學習人際相處的倫理及道德。減少欺凌行為是持續性的工作,除了對欺凌者對症下藥,最根本之道還是在於和諧的家庭關係,以及友愛互助的社會風氣。所以,各位讀者,面對家人、同事或服務對象時,只要多一句關心及鼓勵,多一句問候及感謝,你也能幫助減少整個社會的欺凌問題。

德 蘭

來源:澳門日報




 
瀏覽次數:857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