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心理學二十年回顧及展望


發佈日期:2019/10/12
  • 分享至:

1597561318262429.jpg

  心理學在澳門的開展,可追溯到澳葡年代。當時政府考慮到在澳工作的葡籍人士及其家屬的需求,逐步引入歐洲制度。回歸前,不少政府部門已聘請心理專業人員——當時教育暨青年司為官立學校及政府資助學校的學生提供輔導服務,隨着特殊教育的開展,逐步發展心理評估;仁伯爵綜合醫院的精神科、兒科的專業團隊中,也有心理專家,負責診斷性的評估及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司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心理輔導,並發展戒毒工作;監獄及少年感化院為在囚者提供心理輔導及心理狀態評估,還負責撰寫假釋報告;行政暨公職司、澳門保安部隊事務司、司法警察司均運用心理測驗進行人員甄選;勞工暨就業司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就業輔導等等。

  回歸前,澳門本地並沒有心理學本科教育,所以心理專業人員主要是來自葡國。在葡文主導的文化中,華人的參與度不高,心理學與社會民生的相關性也較小。之後,開始有少量在外地完成心理本科或碩士教育的畢業生回澳工作,成為推動澳門心理學發展的重要力量,也讓心理學與本地人的生活產生關聯。

  回歸後,特區政府關注社會民生,有計劃地改善本地人的社會福利。隨着更多完成心理學專業訓練的澳門人返澳工作,心理學的應用逐漸廣泛,包括中小學、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生涯輔導、社區家庭服務、醫療、行為矯治等工作,政府及機構紛紛設立心理輔導員的職位。二○○二年,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開設心理學專業的學士學位課程,為澳門心理學的發展開創新的一頁,現在已有三所大專院校開設心理相關的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二○一八年底,立法會一般性通過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法律制度,確認心理治療師的專業身份,這些都是澳門心理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回歸二十年,心理學在澳門已確立專業的地位。

  未來,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將讓澳門無論在社會結構、生活模式、產業發展和個人的追求有所改變。這些急速的變化,無論是期待中或預料之外,都是形成壓力的來源。為了讓市民做好準備面對改變,心理學將是最佳的潤滑劑,可以協助大家應對社會轉變。心理專業人員可通過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讓市民有意識地關注精神健康,建立自身的壓力管理及危機處理機制,並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服務。展望澳門心理學的發展,除了持續提升專業與國際水平接軌,與此同時,更要讓心理專業能夠服務社會,因應社會廣大的需求,進一步完善心理輔導人員的管理制度,建立行業規範,保障市民獲得專業服務。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門日報



 
瀏覽次數:543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