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做得太多?


發佈日期:2019/08/17
  • 分享至:

  1597560471865525.jpg

  “我是不是做得太多……”這是一位女性朋友最近問筆者的一句話。這位女性朋友很重情義,對自己姊妹淘從來不吝惜,無論誰需要幫忙,代購、定餐、半夜談心她都兩肋插刀,義不容辭。最近她準備去歐洲旅行,興奮之餘也想聽聽姊妹淘的經驗,於是在群組裡面問大家哪個地方好不好玩,買哪個產品是否比較划算?她列舉出姊妹淘的回答,例如:“可以”、“見仁見智”,有人更只有貼圖或遲遲沒有回答,讓她極度失望。她含着憤怒又難過的心情告訴筆者:“我很願意幫忙她們,但當我需要她們幫助時卻如此冷淡。我是不是做得太多?”各位讀者,面對家庭、工作或朋友,你可曾有類似的委屈經驗?

  這位女性朋友在事件中產生了一個疑惑,她問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多。解讀她內心的想法,她思考着假如自己做少一點,是否情況會有改善?她內心推敲着:“可能朋友的反應都一樣,但因為我之前沒有做這麼多,所以期望沒有這麼高,心情沒有這麼委屈;又或者因為我之前沒有做這麼多,所以朋友反而比較重視我,她們的反應會比較熱烈,我便沒有這麼委屈。”無論是哪一種想法,背後都隱藏着一個目的,她希望姊妹淘可以用她對她們的方式來對自己。每個人都期望找到跟自己相似甚至一樣的人,這樣才會感到有安全感。這個原始的慾望,其實可以追朔到我們成長的過程。嬰兒從媽媽肚子離開,經過很多的學習才明白自己跟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心理學稱這是“自我分化”,良好的自我分化讓一個人能分辨及管理自己情緒及理智,比較有自信,也不容易受別人影響;相反,“自我分化”較差的人,他們的情緒往往容易受其他人影響,因為他沒有將自己跟別人分開,總以為或期望着大家有相同的感受或想法,所以當別人不理解他的需要或感受時,就會很受傷,痛苦的感覺就如初次去托兒所要與媽媽分開的痛苦一樣。

  在上述故事中,女性朋友難過的情緒主要來自發現朋友跟自己不一樣,事實上她可能很早就認識到這幾個朋友的性格,但為了想讓大家更接近,過去她不惜花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多的心力,潛意識的目標就是希望朋友們可以更親近她,彼此更相似,最好別人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回應她。

  承認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接納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想法及做法,不再企圖透過討好他人來贏取善意回報,這是一個艱難的人生議題,更是人生成長的功課。如果你對相關議題有興趣,不妨找相關書籍深入了解。(延伸閱讀:《回歸真我:活出獨立的內在和成熟的愛》、《我已經夠好了:克服自卑!》、《從“擔心別人怎麼想”,到“勇敢做自己”》)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來源:澳門日報



 
瀏覽次數:469

回最頂